强化作业管理,减轻学生负担
1.统筹作业管理。学校把作业质量的提高作为统筹作业管理的一个核心环节,要求科学、有效、合理地设计作业,纳入学校的教研工作体系,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1)减量:上课期间各科题量控制,学生作业时间控制;假期作业重视知识结构,复习前后知识联系和提升知识应用,做到减量增质;(2)增质:每个单元作业设计有主备人,集体备课研讨修改,形成校本化作业体系,让学生通过作业对知识掌握更好,促进学有所得;(3)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不同学生的需要,探索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作业、综合性作业,形成校本化学生兴趣课程;(4)统筹管理:作业印制由教务处各年级主管老师审批,审核记录后由文印室印制,作业总量严格控制。
2.优化作业设计。利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用好“名师研学案”二次备课,简化学案适合班情,经过多年研究修改形成了校本特色“导学案”,学案精编提高课堂质量,老师主要精力放在作业优选精编上。(1)作业设计用心::从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出发,精编作业内容,确保教、学和练一致。能结合学科特点,设计恰当的作业形式,灵活多样。能考虑到学生差异,提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2)作业要求明确:注重读题,独立完成,解题有规范,过程求完整,书写抓工整,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3)作业指导认真: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练必评、有错必纠。提倡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临界生进行作业面批,加强个性化指导。
3.重视作业监控。一是减少作业总量。学校建立作业监控制度和班级、家长群公示制度,控制教师布置作业量,要求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二是提高作业质量。学校通过七认真检查方式,要求教师根据班情分层布置作业,克服无效,重复、惩罚性作业。三是强化教师职责。学校通过作业监控记录本及当天课后延时服务和晚自修每门课作业时间段设置,收齐当天布置作业方式,使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四是减轻家长负担。学校通过师德师风教育,定期家长问卷,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五是每周推门听课检查作业批改、作业量控制情况,每月一次作业展示。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①每位教师开学时制定各班**学科作业管理要求,对学生完成作业、交作业、订正面批等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②教师作业监控手册:教师作业布置(规范性对照)、作业批改、面批辅导记录、作业反思;③班主任作业监控(协调班级作业量,并公示),每班4位学生记录昨天作业批改、辅导情况并记录当天作业量、完成时间,睡眠时间。班主任第一天放学前审核、第二天早上及时了解作业情况,并在班级教师群公布,便于控制作业总量。④年级组(教务处)监控:由备课组长每周(集体备课当天上午)收交“教师作业监控本”教务处针对同组老师作业布置进行会诊,并由备课组长在集体备课研讨。作业做到有练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有改必阅、有错必纠。